close

大腸癌常見的症狀:
----------------------------------------
1. 大便帶血,肛門出血。
2. 排便習慣改變(便秘、腹瀉或兩者皆有)
3. 糞便便得較細
4. 腹脹、脹痛及脹氣
5. 大便排不乾淨的感覺或是有便意卻排不出來
6. 不明原因體重減輕
7. 貧血症狀,如頭暈、走路會喘
8. 腹部腫塊
9. 持續性疲勞
----------------------------------------


如果我有以上數個症狀,請問:每天都會出現那些症狀嗎?還是不定期有那些症狀出現?如果我有以上症狀,代表我會得到大腸癌嗎?




    大腸癌的成因仍然是未知之數,這方面的研究仍全力在進行。根據統計,大腸癌和我們的飲食習慣有關,高動物性脂肪、高蛋白質和低纖維的飲食習慣有可能增加患腸癌的危險。家族中有人患過腸癌,得病的機會也比較大。 如果年齡在四十五歲以下的父母親或兄弟姊妹得了大腸癌,或者同一家族中有幾個人患有大腸癌,得腸癌的風險都會增加。
    大腸癌發生的原因,目前認為可能與食物或遺傳有關。近年來,台灣地區由於經濟繁榮以及受到西方文明的影響,傳統的生活型態和飲食習慣發生很大的改變。在食物方面,肉類、脂肪的攝取量提高很多,大腸癌有明顯增加的趨勢,年紀輕的大腸癌患者也不少。遺傳方面,大腸癌的家屬或癌症家族徵候群等,得癌的機會也比正常人高。目前雖然癌症的研究有相當程度的進展,如腫瘤基因及腫瘤抑制基因的發現,但致癌的機轉仍不十分明瞭。總之,大腸癌的形成是由許多因素造成,絕對不是由單一因素所導致的,而且它是由多種步驟演變而成。
    評估大腸癌之方法:
        1.詳細的身體檢查
        2.大腸鏡檢查
        3.切片檢查
        4.血球及血液生物化學之檢查
        5.腫瘤標記(血液胚胎性癌抗原)之檢查
        6.電腦斷層之檢查。

    大腸直腸癌發生的原因及機轉雖然不清楚,不過少吃肉類及動物性脂肪,多吃高纖維食物如新鮮蔬菜水果、胡蘿蔔及適度運動,可以減少腸癌的發生。對於高危險群的民眾(如腸癌家屬、腸癌手術切除病人或曾患大腸或直腸息肉的人)則應定期接受大腸癌篩檢,以期早日發現,早期治療。針對不同罹患大腸腫瘤危險性的民眾,美國癌症協會提出包括大便潛血檢查,乙狀結腸鏡檢,大腸鏡檢及下消化道X光造影等篩檢方式。一般危險性的民眾主要是以每年的糞便潛血檢查及每五年的乙狀結腸鏡檢查為主,如有異常者再加作大腸鏡檢。中等性危險民眾則以每三至五年作一次大腸鏡檢為主。高危險性民眾則應每一至二年作一次大腸鏡檢。因此,我們可採取以下措施來減少罹患大腸癌的機會,如減少高脂肪類食物之攝取,並大量食用水果及蔬菜類食物,可減少罹患大腸癌的機會。
    大腸直腸癌發生的原因及機轉雖然不清楚,不過少吃肉類及動物性脂肪,多吃高纖維食物如新鮮蔬菜水果、胡蘿蔔及適度運動,可以減少腸癌的發生。對於高危險群的民眾(如腸癌家屬、腸癌手術切除病人或曾患大腸或直腸息肉的人)則應定期接受大腸癌篩檢,以期早日發現,早期治療。針對不同罹患大腸腫瘤危險性的民眾,美國癌症協會提出包括大便潛血檢查,乙狀結腸鏡檢,大腸鏡檢及下消化道X光造影等篩檢方式。一般危險性的民眾主要是以每年的糞便潛血檢查及每五年的乙狀結腸鏡檢查為主,如有異常者再加作大腸鏡檢。中等性危險民眾則以每三至五年作一次大腸鏡檢為主。高危險性民眾則應每一至二年作一次大腸鏡檢。因此,我們可採取以下措施來減少罹患大腸癌的機會,如減少高脂肪類食物之攝取,並大量食用水果及蔬菜類食物,可減少罹患大腸癌的機會。
    隨著大腸癌發生率及死亡率的增加,大腸癌的早期診斷及治療愈來愈受到醫界重視。請勿自行判斷,透過內視鏡技術的改良,尤其是配合染色及放大內視鏡,早期大腸癌的發現已不再是難事。而經由此內視鏡診斷及治療的進步,也進一步發現大腸癌的發生有所謂的非息肉型或凹陷型路徑,對其致病機轉的研究也產生了革命性的衝擊。這些非傳統型的大腸癌,雖然比率上不高,但因侵襲性及惡性度大,沒有早期發現的話,預後更差,臨床上更須要小心注意,以免遺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rose77c039 的頭像
    rose77c039

    我不是胖 我只是骨架大

    rose77c0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